中环及湾仔绕道|众志成城优化港岛交通,心系社区缔造城中绿洲
港岛区是今日香港政治和金融的中心,北面遍布了如皇后大道、德辅道等香港最忙碌的街道,南面有浅水湾和赤柱等著名景点,中部则是商业大厦、政府大楼以及高档购物商场林立的中环、铜锣湾和湾仔。然而港岛北岸主要道路的使用率早达饱和阶段,一到繁忙时间便会严重塞车。为舒缓北岸交通拥挤的状况,并有效应对港岛区未来十年及以上的交通增长,香港政府斥资360亿,兴建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下简称绕道)。1月20日通车后,从中环驾车往来北角东区走廊的交通时间将由30分钟以上缩短至5分钟,港岛东往来新界西北面各区的交通,如香港国际机场等也将变得更为直接畅顺。绕道兴建后,新增土地将会发展成世界级海滨长廊,供市民享用,区域内的绿化、空气以及水质改善,也将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品质。
◎在无绕道的情况下,港岛北区多条线路上均遍布漫长的车龙。
◎绕道项目概览图
绕道为双程三线行车的主干道,全长4.5公里,当中包括3.7公里长的隧道。主隧道接驳中环林士街天桥至北角东区走廊,途经国际金融中心、及铜锣湾避风塘等多个香港地标,后接东区走廊连接路。AECOM为绕道工程提供了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服务的项目,虽然在工程建设中面临着地形与交通状况错综复杂的巨大挑战,但集结了多领域精英人才的AECOM团队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模拟及操作技术、与社区的紧密沟通,结合专业知识及缜密研究的施工态度与创新手段,确保了项目所在地多个交通枢纽正常运作的同时,顺利推进项目的工程实施以及最终达成卓越交付。
缜密规划,应对重重挑战
挑战一
由于绕道项目位于繁忙的市区,毗邻维多利亚港,地形与交通状况错综复杂,因此工程团队在制定建造方案前,必须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提前进行了非常缜密的规划,力图将对社会、环境和海港持续发展的影响减至最低。最终经过详细研究、专家论证及多阶段的公众咨询后,项目团队采用了临时填海配合明挖回填的方式建造隧道,在避风塘下建造无需永久填海的隧道。在隧道完成后,移除临时填海形成的土地以恢复海港的原貌。临时填海以分阶段的方式进行,除了可以减少占用海面的范围外,亦可为500艘船舶提供所需的系泊空间,维持日常运作。
-临时填海施工步骤-
01
先浚挖临时填海位置的海床淤泥。
02
沿临时填海范围的边界安装海堤组件。
03
于该范围内填土建造临时工作平台。
04
在临时施工平台上安装垂直隔墙,然后挖去垂直隔墙之间的泥土,及安装橫向支架以支撑隔墙。
05
挖掘道隧道底部后,便可以开始建造隧道结构,由下往依序建造隧道底部、侧墙、中墙及顶部,工序包括铺设防水层、扎铁、钉板及灌注混凝土。
06
完成隧道工程后,隧道以上的空间将会回填到原来的海床水平,并移除临时填海物料及海堤以回复海床。
挑战二
而位于海底隧道港岛出入口下方更有一段约160米的隧道,采用了“钻挖及打破”的方式进行建造。工程团队须深入海底隧道下方的石层,于距离地面约40米的深度钻挖总阔度约50米的隧道,该暗挖隧道是整条绕道离地最深及被视为在建造绕道隧道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段。
◎暗挖隧道工程团队
挑战三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改动了东廊的部分路段,为兴建隧道东面出入口腾出空间。由于工程的兴建需要与东廊上的繁忙交通相互协调,因此,项目团队选择以分阶段的方式去改造东廊的相关部分,并配合恰当的临时交通措施,在保证东廊改建有条不紊进行的情况下,将对驾驶者的干扰减至最低。
挑战四
施工现场还面临兴建新桥工地狭窄这一现场制约,项目组为此采用了平衡悬臂式方法兴建新桥,以灵活的吊梁装置,在桥趸组件的两边逐一装嵌预制的桥面组件,直至组成一个连续的桥面。兴建新东行桥时,工程团队使用了650件、每件平均重量约120吨的混凝土预制组件。
◎为将安全及质量置于第一,项目组采纳了平衡悬臂式方法,用两年才完成该部分的工程。
挑战五
项目组需要克服的、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是,绕道中有一部分隧道建造在全港最繁忙的行车隧道-红磡隧道之下,两个隧道中间只隔约20米深的石层,红磡隧道每日的车流量平均达11.5万架次,要在维持红磡隧道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工程,实属不易。项目团队在衡量了各种挖掘技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后,选取了建造时产生最小震动的钻挖及打破技术进行挖掘,并配合一系列应变措施,包括安装自动监测变形系统及仪器、加装钢码及设置备用抽水系统等,以确保红磡隧道不受工程影响。暗挖隧道需挖掘约82万立方米的岩石,岩石的坚硬程度为一般混凝土的四倍,因此挖掘机械的损耗比预期更严重。项目团队通过调较以及应用不同的挖掘机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前线技术人员来不断优化挖掘程序,修建的高峰时期,有多达30部不同种类的机械及每日90名技术人员于6个施工点同时建造隧道,达到了每日挖掘约500立方米岩石的纪录。
此段隧道工程的建设极具挑战性,因而在本地及国际的工程界中均备受肯定,不但获邀于不同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分享经验,工程更是屡获殊荣,包括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刋(New Civil Engineer)主办的世界性颁奖礼上取得了2016年隧道工程年度大奖(五亿美元以上工程合约组别),以及获国际隧道及地下空间协会颁发的2016年年度主要工程嘉许奖状。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自工程开展以来,工程团队为本地及外国的团体举行了约280次工地考察,分享及交流工程的资讯及知识,力求运用领先技术保证项目的卓越交付。AECOM团队在项目规划前期,就引入了工程模拟及操作方案(Construction Modelling and Control Plan)。工程模拟及操作方案作为一个以电脑为基础的虚拟原型工作平台,能够透过软件模拟符合绕道项目实际比例及尺寸的真实工作空间。在3D和4D技术的辅助下,让工程团队提前模拟建筑工程的计划与安排,并找出冲突范围等,进行审视、协调及分析,从而于施工前识别并解决潜在的问题,这种虚拟平台的应用不但避免了浪费资源及成本,更确保了绕道工程的按时交付。
◎工程模拟及操作方案
从创新角度来看,绕道项目还是香港首条配置空气净化系统的行车隧道,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也响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环保的理念。隧道共设有八组空气净化系统,分布于三座通风大楼内,每小时能处理行车隧道内高达540万立方米的废气。行车隧道内的废气先由隧道通风系统中的风扇带动,通过电动气闸,输送至空气净化系统作过滤处理,再经由通风大楼及排风口排放。空气净化系统主要由静电除尘器及二氧化氮过滤器组成。废气经系统处理后,其中80%的可吸入悬浮粒子及二氧化氮能被有效消除,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集思广益,优化港岛环境
绕道建造的目标不止于改善香港的交通状况,更关注于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市区的生活条件,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为此,从动工前到项目建造期间,项目团队积极建立沟通桥梁,听取市民所需,尊重市民意见。绕道项目设置了两个社区联络中心,并举行不同形式的咨询活动,广泛收集市民及社区代表的意见,答疑解惑,至今已接待超过4万名访客。
◎绕道项目在兴建前,进行了多轮公众咨询。
在保护及美化环境的方面,项目组采取了多种措施,从减少能源消耗、美化市区、舒缓噪音、改善空气质素,以及提升水质这五方面着手。隧道除了采用高效能灯管且铺设了令环境更光亮的搪瓷板外,建筑物的西面和中通风大楼的顶部以及墙身都加入了绿化元素,规划中还在东面隧道出入口上建造了园景平台,在环境更优美之余,减轻了热岛效应。另外,工程团队沿绕道广植林木,提供了约4.5公顷的绿化地带以美化市区。
◎绕道工程的四周都加入了绿化元素,以优化区域内的环境。
为了舒缓噪音影响,减少滋扰,绕道于东廊近北角路段竖设600米长的隔音屏障及730米长的半密闭式隔音罩,以减低附近居民所承受的交通噪音。而绕道中隧道的设计将路面的交通分流至地底,从而改善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其中减省的总行车时间,有助每年减少约11,000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绕道于工程期间还在避风塘内移除了约64万立方米的淤泥,也改善了避风塘的水质。
◎不同段落的绕道上均设置了隔音屏障,以减少对市民的干扰。
未来,由于约8成以上的绕道是采用隧道形式兴建,地面空间将保留作其他发展用途,提供的额外土地,日后将发展成全长六公里的海滨长廊,市民可沿着港湾漫步,欣赏碧海蓝天,享受闲暇。
群策群力,推进工程进展
绕道涉及到中环及湾仔商业区的大型商业楼宇与酒店、避风塘的艇户及游艇会,还有东区的大型屋苑等多方利益,因此工程团队必须与各方均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各方充分了解施工安排及工程的进展,并表达他们所关注的事情。自设计阶段,工程团队也与立法会、港岛四个区议会,即东区、湾仔区、中西区及南区区议会,以及海滨事务委员会维持紧密联系,取得相关者的支持。工程团队在了解过各方的意见后,会作出适当的施工安排,使各个阶段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绕道作为一项大型基建,亦涵盖多项建造工程,如:兴建行车隧道、通风大楼及安装机电设备等,因此工程团队需广泛吸纳不同领域的人才,包括从事工程、测量、建筑、景观、安全及环保管理以至公共关系等界别的人士。自2009年起,AECOM整个项目团队,来自近10个专业界别,逾400人怀着共同目标,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才令得绕道项目圆满完成。
◎1月初,AECOM香港办公室逾150名同事,参加了选址在绕道项目、由香港公益金组织的“公益金五十周年百万行”活动。该活动对于AECOM意义非凡,同时也是我们将社会责任和爱心传递到各个角落的身体力行。
绕道项目采用创新手段所攻破的技术难题、积极融入社区的态度以及为港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均为业界树立了新的标杆。未来市民不仅能享用来往港岛更便利的交通,更能享受到绕道工程为生活品质带来的持久提升。
// 推荐阅读 //